一、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估等级 |
A |
B |
C |
1.专业定位与规划 |
1.1专业设置与定位 |
|
|
|
1.2发展规划 |
|
|
|
1.3人才培养方案★ |
|
|
|
2.师资队伍 |
2.1数量与结构★ |
|
|
|
2.2主讲教师 |
|
|
|
2.3教师专业发展 |
|
|
|
2.4教学研究与改革 |
|
|
|
3.专业基础条件及利用 |
3.1教学活动场所 |
|
|
|
3.2专业图书与电子网络资源 |
|
|
|
3.3教学仪器与设备 |
|
|
|
3.4实践教学基地★ |
|
|
|
4.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 |
4.1课程与教材建设★ |
|
|
|
4.2实践教学★ |
|
|
|
4.3教学方法与手段 |
|
|
|
4.4教学管理制度 |
|
|
|
4.5质量监控★ |
|
|
|
5.教学效果 |
5.1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 |
|
|
|
5.2专业技能实训★ |
|
|
|
5.3就业与社会声誉★ |
|
|
|
5.4师生满意度 |
|
|
|
专业特色 |
|
说明:
1.抽检指标体系共有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1个特色项目。其中重要指标(带★)8个。
2.每个二级评估指标分为三个等级A、B、C,分别赋值为5分、4分和3分。
评估结果分为通过、整改和不通过三个等级;通过的得分在90分以上;整改得分在70至89分;不通过得分在70分以下。
通过:同时满足:
(1)在全部20个二级指标中,A≥13且C≤2;
(2)重要指标中,A≥6,C≤1;
(3)有一定特色。
不通过: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
(1)在全部20个二级指标中,A≤9或C≥6;
(2)重要指标中,A≤4或C≥3.
整改:介于合格与不合格之间者。
3、特色指标可按一个重要指标对待,赋值满分为10分。
二、评估标准
一级 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估标准 |
1.专业定位与规划 |
1.1专业设置与定位 |
专业设置调研充分,能根据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的需求来设置专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适当、可行,符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 |
1.2发展规划 |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符合目标要求,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明晰的职业指向性;专业建设规划务实、可行,专业建设保障体制较为完善,建设措施得力。 |
1.3人才培养方案★ |
人才培养方案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结合学院的发展定位和专业优势,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具有较为明显的本专业特色;注重行业、企业参与方案设计,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
2.师资 队伍 |
2.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
建有一支专职教师、长期外聘教师和短期兼课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中专职教师不低于1/2的比例,短期兼课教师不高于1/4的比例;学术水平高;原则上人文社科类和艺术类专业专职教师队伍人数不得少于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人数比例不得少于10%;理工类专业专职教师队伍人数不得少于1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人数比例不得少于20%;具有高级职称专职教师人数比例不得少于30%;有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 |
2.2主讲教师 |
主讲教师全部符合主讲教师岗位资格;90%以上的专业主干课程主讲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注重引进和聘任企业或行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主讲教师。 |
2.3教师专业发展 |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与学校整体发展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相一致;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得力、切实可行;注重对“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
2.4教学研究与改革 |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有3个院级以上的教学或科学研究项目及成果;专业负责人和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教师有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 |
3.专业基本条件及利用 |
3.1教学活动场所 |
教学活动所必备的教室(包括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实验室、图书资料等基本设施。 |
3.2专业图书与电子网络资源 |
专业图书符合国家规定并不断充实,中文期刊能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专业学习需要,师生满意度高;计算机网络资源及服务体系使用较好。 |
3.3教学仪器与设备 |
实验室生均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符合本专业国家有关规定;教学和科研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师生满意度高,形成了与企业等其他单位合作共享的良好机制,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
3.4实践教学基地★ |
有4个以上稳定、充足的校内外见习、实习、实训基地;面积和设施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利用率高;指导教师数量和业务能力符合实训实习需要;学生集中实习比例不低于30%。 |
(续表)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估标准 |
4.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 |
4.1课程与教材建设★ |
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充分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学生充分了解课程计划,执行情况好;专业选修课学分数占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10%以上。主干课程全部编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教学大纲;选用同行公认优秀的、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主编或自编主干课程教材1部以上,有明确的教材建设规划和任务的落实。建成2-3门以上院级精品课程;开展2-3门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活动;建立主干课程资源数据库。 |
4.2实践教学★ |
能切实做好实践教学的组织工作,做到制度、场地、经费、指导教师“四落实”;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体系的设计科学合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践教学满足大纲要求;实验开出率达1OO%,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不低于80%;实习教学计划性强,过程管理严格;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
4.3教学方法与手段 |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能综合运用讲授、讨论、实践和自学、辅导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恰当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显著。 |
4.4教学管理制度 |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教学文件齐全、规范,日常管理有序到位;各项教学活动安排及时周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关爱学生,治学严谨,执教严明,无教学事故;重视学风建设,措施得力,学生学习风气浓厚,自觉遵守学校规定,考风优良。辅导员按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配备,每个班级配备1名兼职班主任。 |
4.5质量 监控★ |
建立了科学、完善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并运行有效;能结合考试与考查,通过试卷、课程作业、报告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态度和能力,期末试卷考察学生多层次认知水平,制卷水平高。 |
5.教学效果 |
5.1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 |
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的外语、计算机等应用能力达到国家相应规定;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比例高;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好,近三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有明显成绩。 |
5.2专业技能实训★ |
专业应用技能实训项目设计合理、专业针对性强、组织管理形式灵活有效,实训过程资料完善、考核办法具体、成绩评定客观公正。专业应用技能实训项目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及综合训练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与生产实际结合较为紧密;各环节执行严格规范,质量良好。 |
5.3就业与社会声誉★ |
近三年应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85%,在本专业领域内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50%;招生生源数量充足,近三年保持一定的第一志愿录取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高;通过培训、讲座或其他形式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反响好。 |
5.4师生满意度 |
师生在专业教学水平、教学基础条件、专业建设及教学管理方面满意度高。 |
专业 特色 |
指在专业建设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产学合作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管理与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